
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,文化旅游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游向深度体验和文化体验转变。在这个过程中,文化IP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游览体验,也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。
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汇之一,而场景化营销也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。所谓文化IP场景化,就是通过将旅游目的地空间、场所、文化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,形成具有主题性、体验性和社群性特征的场域和情境。

然而,面对众多的文化IP和旅游资源,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游客的目光,让他们愿意为之买单,是文旅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。为了应对这个挑战,越来越多的文旅企业开始转向场景化营销。
同时,《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》中,明确提出“氛围经济”是社会转型的动力之一,氛围意味着场景,场景意味着所在地方能够表达你感受到的气场、情感、情绪,以及你的认同。从场景营造到氛围经济,以其充满特色的属性吸引了不同的人群,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新需求与社交新趋向,构建了新的目的地形式,带动了新的文化业态与文化体验。
一、公园场景:流量IP助力公园长线发展

公园场景作为沉浸式文旅的重要下沉目的地之一,能够较好的整合文化、旅游、艺术、科技等多方资源,通过特定IP主题的公园场景打造吸引各个年龄段游客,为他们开启一场电影式视听盛宴,帮助其沉浸式感受科技赋能下“IP嘉年华”的魅力。

二、乡村场景:文化内核凸显乡村自然资源
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从城市逃离寻求自然和平静,而当地文化是保留农民智慧和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标志。沉浸式文旅可以将传统文化形式转化为游戏、互动和体验,例如将当地的民间艺术、乡土生活的场景打造成沉浸式文旅展览,呈现当地传统文化的生动形态,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。

三、街区场景:科技手段承接街区多元设计
沉浸式街区作为直接体现一座城市或乡村面貌的空间外景,同样是沉浸式文旅的重要下沉目的地之一。此时,为避免“千城一面”或“千村一面”之怪圈,突出沉浸式街区的异质化特点尤为重要。而也正是此时,引入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街区整体的升级换代,往往能够解锁更为丰富的街区创意化表达方式与新潮化个性设计。
